11月5日小鹏科技日的舞台上,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踩着猫步亮相时,评论区的反应比机器人的动作还“热闹”——不是吐槽机械感重,反而是“太像人”引来了满屏调侃:“这怕不是套了层机器人壳的真人?”“连耳朵都做得这么灵动,里面藏个小个子完全没问题吧?”
网友的疑问像颗小石子,扔进了科技圈的“平静水面”。没等大家猜多久,11月6日上午小鹏汽车CEO何小鹏直接端出“实锤”——一条“一镜到底”的视频,把机器人的“里子”翻给所有人看。镜头从机器人正面缓缓绕到背后,团队成员伸手拉开背部的拉链,里面排列整齐的晶格肌肉、闪着金属光泽的控制器瞬间暴露在镜头前;转到肩膀位置,运输固定器的结构清晰可见;凑近耳朵,藏在里面的麦克风阵列一览无余;再看手部,谐波关节带动手指做出抓握动作时,没有半点“藏人”的空间。
“之前有人说我们‘藏真人’,今天就把细节摊开——IRON的每一处构造,都是机器人技术堆出来的。”何小鹏在视频里的声音很稳,像是在跟网友“掰扯”一件很实在的事。其实网友的质疑也不是没道理——当机器人能走出丝滑的猫步,能做出类似人类的肢体细节,“是不是真人”反而成了最直观的疑问。但这份疑问的背后,恰恰是技术进步的“证据”:如果不是关节控制、材料技术、AI算法都走到了一定程度,机器人根本“像”不到能让人生疑的地步。
何小鹏在科技日现场说得更直白:“未来三年内,中国的机器人创业公司一定会拿出更高阶的人形机器人——不仅能跟你语言交互、自己走路,还能帮你做递东西、整理桌面这种简单任务。”他说这话时,身后的IRON机器人正安静站着,像是在呼应这句话里的“未来”。
对于网友来说,这场“质疑→回应”的戏码,更像一次“技术科普”:有人看完视频留言“之前是我格局小了,那些内部组件一看就是工业级的,藏人根本不可能”;有人调侃“现在信了,毕竟藏人得蜷成球,谁能坚持走完猫步”;也有中立派说“不管是不是藏人,能把机器人做得这么逼真,本身就是本事”。
而对于行业来说,这场小风波更像个“注脚”——当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到大众视野,“像人”不再是目标,“能做事”才是接下来的课题。何小鹏说的“2026年底规模化量产IRON”,或许就是这个课题的“答卷”雏形。毕竟,机器人的意义从来不是“像人”,而是“成为能帮人的‘人’”。
当视频里的IRON机器人再次迈出猫步时,没人再讨论“是不是真人”——大家的目光,都落在了它脚下那条“技术向前走”的路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