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夏天的旅游潮里,比网红景点更“吸睛”的,是一群背着相机、穿防晒衣的“00后搭子”——他们有个新称呼:陪拍摄影师。当“拍照=证明来过”成了年轻人的旅行默契,这些“会引导、会聊天”的陪拍师,成了暑期最抢手的“旅行搭子”。

文章插图

2003年出生的欧阳是杭州某高校大一学生,6月25日刚把“陪拍接单”的朋友圈发出去,第二天就接到了第一单。“9天接了30多单,赚了2000多块。”她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:早上8点在西湖边拍晨景,下午2点去滨江文创园拍氛围感,晚上6点还要赶去南宋御街拍夜景。“最累的是户外拍,防晒霜涂三层还是晒黑了,手背脱了皮。”但欧阳说起客户时眼睛发亮:“有个姐怕我渴,特意买了冰荔枝味汽水;还有人把刚买的荷花酥塞给我,说‘你跑了一下午肯定饿’。”

文章插图

宁波大学生小徐的“陪拍初体验”更“真实”。半个月前她因为“喜欢给同学拍人像”入行,没想到第一个客户就给了她“下马威”:对方笑起来像“被冻住的弹簧”,嘴角僵得扯不开。小徐只能举着手机绕着她转,“蹲在地上拍侧脸,站在台阶上拍仰角,甚至故意讲冷笑话——‘你知道为什么相机喜欢夏天吗?因为光线是甜的’。”那天拍了四五百张,最后选出的20张里,客户终于露出了“自然的笑”。“陪拍不是‘按快门’,是‘帮人放松’。”小徐说,现在她接单一前会先聊五分钟“废话”:“比如问‘你今天的发圈是星黛露吗?我也有一个’,等对方开始吐槽‘早上挤地铁被踩了鞋’,就知道她放松了。”

文章插图

为什么年轻人愿意为“陪拍”掏钱包?刚高考完的小夏最懂这种“情绪价值”。她找陪拍师拍了一组东钱湖的照片,对方不仅帮她化了清透的“伪素颜”妆,还蹲在草坪上教她“把花举到下巴旁边,眼睛看镜头下方30度”,甚至用手机放起了她最爱的《小幸运》。“拍出来的照片里,我头发被风吹起来,嘴角翘着,连眼角的小细纹都能看见。”小夏说,比起影楼里“站在定点摆动作”,陪拍更像“和朋友一起玩”:“你可以突然停下来拍一朵云,也可以蹲在路边拍脚边的小雏菊,连‘拍糊的废片’都带着温度。”

文章插图

但热闹背后,“陪拍”的“隐忧”也在悄悄冒头。有网友吐槽“找的陪拍师只会用‘一键修图’,100张里挑不出10张能看”;也有陪拍师委屈“客户说‘临时有事’,白等了两个小时”;更让人担心的是安全——有体验者说,曾遇到陪拍师邀请“去家里试衣服”,被朋友及时制止。“毕竟是陌生人线上交易,双方都摸不清底细。”一位资深陪拍师提醒:“尽量选白天、人多的地方,别去偏远角落;不要透露自己的住址、学校;如果可以,让朋友跟着一起。”

文章插图

浙江素豪律师事务所的吴志明律师给出了更“实在”的建议:“陪拍本质是‘个人劳务关系’,提前把时间、地点、费用聊清楚——微信里说‘明天下午2点在天一广场,2小时80元,精修3张’,这些记录都是‘证据’。”至于肖像权,“上传客户照片前一定要问‘能不能发朋友圈?’,不然可能惹上侵权麻烦。”

文章插图

这个夏天的“陪拍热”,其实是年轻人的“社交新解法”:既想“拍好看的照”,又想“找个搭子”;既想“证明我来过”,又想“留下真实的笑”。但再火的新职业,也得“踩稳步子”——毕竟,比“赚快钱”更重要的,是安全与真心;比“拍好看的照”更珍贵的,是“遇见同频的人”。

文章插图

就像欧阳说的:“昨天有个客户拍着拍着突然说‘我好久没这么开心了’,那一刻我觉得,比赚2000块更值。”毕竟,最动人的照片,从来不是“修得完美”,而是“藏着温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