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下正是河南“三秋”生产的关键期,田间地头的收割机声、晒谷场上的扬锨声,连缀成最鲜活的丰收图景。可总有个别自媒体为了流量,把“乡土故事”变成了“剧本表演”——10月22日,驻马店市委网信办通报两起典型案例,给所有想蹭“农业热点”的人敲了敲警钟。

通报里的两个当事人,一个是新蔡县的周某某,一个是平舆县的秦某。他们的操作如出一辙:用手机架支起镜头,找几个“演员”穿上旧衣裳,在院子里摆上几捆没脱粒的玉米,或是对着空田埂“演”“抢收遇雨”的戏码,再配一段“农民不容易”的文案,就成了所谓的“三秋”生产“现场视频”。这些内容全是编出来的——周某某根本没下过地,秦某拍视频的“农田”其实是邻居家的空宅基地。

“就是想吸引粉丝,觉得‘农村题材’容易火。”面对网信办的询问,两人的回答直白得让人无奈。可他们没算到,这些“假视频”传出去,伤的是真正种粮人的感情。有驻马店本地农民在评论区留言:“我家昨天刚收完10亩玉米,手磨得全是泡,看有人摆拍‘农民哭着收玉米’的视频,差点把手机摔了——这不是拿我们的辛苦当‘流量密码’吗?”

涉事两人的结局很明确:属地网信办联合乡镇政府上门批评教育,要求立即删除虚假视频,并且写下《合规承诺函》。消息一出,网友的讨论里藏着不同的态度——有人骂“没底线”,有人说“该罚”,也有自媒体从业者反思:“之前觉得‘蹭热点’是捷径,现在才明白,农业内容的流量密码从来不是‘演’,是蹲在田埂上拍真实的割稻子场景,是跟农民聊今年的收成,是把乡土的真实样子传出去。”

其实,这次通报的背后,是“清朗”专项行动对涉农领域的精准聚焦。“三秋”生产关系着全年粮食安全,每一条涉农内容都连着土地的尊严。就像有网友说的:“你可以拍农民的累,但别编农民的苦;你可以记录丰收的甜,但别造丰收的‘假’。”互联网的镜头对准农村时,该对准的是晨雾里的育苗棚,是夕阳下的晒谷场,是农民脸上的汗珠子——这些不用摆拍的“真实”,才是最能打动人的“流量”。

说到底,流量从来不是“”来的,是“攒”来的。当我们围观这两起案例时,更该想明白:无论是做自媒体还是看内容,守住“真实”这根弦,才不会让“三秋”的丰收图景,被虚假的镜头蒙住眼睛。

文章插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