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7点,四川凉山州昭觉县的彝族小姑娘阿依背着印着“航天梦”的新书包,蹦跳着钻进村头的公立幼儿园——教室里的智能互动屏正播放《小小宇航员》,阿姨端来热乎的免费营养午餐,她踮着脚把昨天画的“火星车”贴在“梦想墙”上。而千里之外的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里,机械专业的张宇正调试“荆楚”人形机器人,指尖划过传感器的瞬间,屏幕上弹出“产业对接会邀请”——这两个相隔千里的场景,藏着“十四五”教育最鲜活的答案。

五年前,阿依的姐姐还得走3公里山路去村里的民办园,园里只有一位快退休的老师,黑板是用碳灰涂的;张宇的学长们想搞科研,得提前一周“抢”实验室的设备。可这些“难”都成了“老黄历”——“十四五”这五年,教育不是数字的堆砌,是每个孩子、每个家庭能摸到的“温度”,是从“有学上”到“上好学”的跨越。

“十四五”亮点:教书育人

“底线”越织越密,每个孩子都不落下
“以前总怕孩子‘没学上’,现在愁的是‘选哪个园’。”重庆渝北区的宝妈李姐说。她的小儿子今年上幼儿园,家门口3公里内有4所公立园,都能免费上。这五年,这样的“惊喜”不是个例: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从85.2%跳到92%,1200万孩子吃上了免费午餐;2895个县域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,贵州毕节的“土坯房教室”变成了有VR设备的“智慧课堂”;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7%,连自闭症孩子都有了“融合班级”——凉山的聋哑男孩阿木,现在能跟着老师用手语唱《虫儿飞》,妈妈说“他终于敢笑出声了”。教育的“兜底网”越织越密,“公平”不再是墙上的标语,是阿依书包上的新卡通,是阿木手里的手语绘本。

“十四五”亮点:教书育人

“老师”回到原点,不再做“填表匠”
“以前每天要填10张表,现在能多备两节课。”重庆乡村教师王芳的话,说出了很多老师的心声。“十四五”这五年,“强师”不是喊口号:师德师风“一票否决”,校门口的“有偿补课”小广告不见了;社会事务进校园压减65%,“家长群”不再催老师统计“疫苗接种率”;评优评先不再看“论文数量”,而是看“谁能把留守儿童的数学成绩提上去”。四川绵阳的乡村校长说:“上次区里检查,只问‘孩子们的体育课有没有开足’‘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做了几次’——老师终于能安心当‘教书匠’了。”当老师不再为“非教学任务”发愁,课堂上的笑声才会更响。

“十四五”亮点:教书育人

“分数”不是全部,孩子终于“眼里有光”
“上次运动会,我们班的‘汉服方阵’拿了创意奖!”武汉某中学的初一学生小夏举着奖状蹦跳着说。这五年,“五育并举”不是空话:小学的美术课能学扎染,中学的体育课有攀岩、街舞,高中的劳动课要种向日葵、做木工。北京的一所高中,居然把“菜地”搬进了校园,学生们种的西红柿丰收时,全校老师都来“蹭吃”。“以前总说‘考高分才有未来’,现在才明白,‘身上有汗、眼里有光’才是孩子该有的样子。”小夏的妈妈笑着说。当美育、体育、劳动课“站C位”,孩子们的梦想才会更鲜活。

“十四五”亮点:教书育人

“教育”反哺强国,5500万人才撑起未来
更让人骄傲的是,教育开始“反哺”国家发展。浙大光电团队研制的“天问二号”相机镜头,拍回了火星的第一张“地球合影”;华中科大的“荆楚”人形机器人,能帮工厂搬运200斤重物,已经签了3家制造业订单;天津铁道职院的砌筑实训基地里,学生们的“清水墙”能做到“缝宽误差不超过1毫米”,去年毕业的100个学生,被中车、中铁“抢着要”。这五年,高等教育输送了5500万人才,高校拿了75%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、55%以上的科技进步奖;职业教育供给了现代产业70%以上的新增高技能人才——从“神舟”飞天到“中国创造”,从“大国工匠”到“科研尖兵”,每一个突破的背后,都有教育的“底气”。

“十四五”亮点:教书育人

傍晚时分,阿依在幼儿园门口等妈妈,手里举着刚画的“火星车”;张宇调试完机器人,给家里发了条消息:“妈,下周要去深圳见企业老板,我们的机器人能帮工厂省30%人力。”风里飘着幼儿园的桂花香,也飘着实验室的焊锡味——这就是“十四五”教育最动人的模样:不是“高大上”的口号,是阿依的新书包,是张宇的机器人,是每个孩子眼里的光。

五年前,我们说“教育要让每个孩子有学上”;五年后,我们说“教育要让每个孩子上好学”。从“量”的扩张到“质”的提升,从“兜底”到“赋能”,“十四五”的教育答卷,写在阿依的笑容里,写在张宇的实验室里,写在5500万人才的奋斗里。当教育撑起“强国根基”,每个孩子的梦想,都能长成参天大树。